序号 | 平台 名称 | 平台简介 | 批复 单位 | 联系人及 联系方式 |
1 | 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是2018年经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省级科研平台,由蚌埠学院作为依托单位联合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凯盛集团协作建设,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中心围绕安徽省硅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硅基粉体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硅基光电功能材料开发、硅基/碳基复合功能材料研究,致力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中心团队在e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SCI期刊发表了40余篇高水平论文;获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并已与安徽丰原生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鑫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蚌埠金实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70余项,总金额达800多万元,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为安徽省打造硅基制造业中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葛金龙 13956367098
|
2 | 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建设,专注于硅基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中心重点开展三大研究方向:电子显示与封装材料、新型功能硅基复合材料研发、硅基与碳基复合功能材料开发研究,致力于推动硅基材料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中心团队已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SCI期刊发表了30余篇高水平论文;与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碳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60余项。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心为企业提供材料检测、工艺优化等技术服务,为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安徽省 教育厅 | 李宗群 13955230702 |
3 | 安徽省增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 2022年9月由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共建单位为安徽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中心聚焦支撑服务“三地一区”行动,着力打造以增材制造技术为核心,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为路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落脚点的区域工程技术创新研究服务中心,开展校企联合建设模式下的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前沿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工程应用支持以及地方社会服务等建设。中心重点的研究方向为:(1)激光增材制造复合成型技术及工艺;(2)激光熔覆技术应用;(3)增材制造轻量化设计与应用。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魏天路 13339025527 |
4 | 安徽省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2023年11月由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蚌埠传感器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安徽云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方向,以光电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智能感知传感器开发与工程化应用为核心,开展新型光电传感技术、机器视觉与控制技术、传感器智能化与系统集成等方向技术研究、新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等。与共建单位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攻克地方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养产业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王艳春 13721167768 |
5 | 孕沙成珠众创空间 |
孕沙成珠众创空间是蚌埠学院于2015年响应政府号召投资建立的,总计可容纳106支创业团队同时入驻。学校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基地自建立以来累计入驻创业项目104个,现阶段在孵项目34个,全部配备有资质的创新创业导师,在孵企业中18家已经全部注册公司。2024年度竣工的5G及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中心三楼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筑面积1900平米。建有众创空间、商务洽谈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室、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4个功能空间,3个公共办公间,8个独立办公间。5G中心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并新遴选18家创业企业入驻。孕沙成珠众创空间充分发挥场地与设施支持、创业指导与培训、资源对接与整合、政策与资金支持、营造创业氛围与社群、项目孵化与培育等功能。 | 安徽省 科技厅 | 夏春晓 13855205508 |
6 | 纺织工业智能装备与柔性互联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 2023年经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名单,依托单位为安徽凌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单位为蚌埠学院,产业领域为人工智能。实验室依托纺织工业实际需求为指引,以实现棉纺织“黑灯工厂”建设能力为目标,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技术,开展纺织智能装备及成套系统的研发,包括实现工序衔接和仓储物流的智能物料搬运机器人、车间清洁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调度系统、纺织数字孪生系统、作业目标智能检测识别系统、粗纱自动换筒系统、棉条自动接头系统、缺陷自动识别系统等。实验室拥有省级人才4名、高级职称6名,其中博士9名、硕士18名;实验室共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31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已获授权各类知识产权92项,包括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4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6项;省级科技成果登记8项。实验室项目“基于高精度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纺纱智能物流系统”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一等奖、第九届淮海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二等奖。 | 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 | 黄迎辉 13855290751 |
7 | 安徽省柔性显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以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蚌埠学院,以柔性显示材 料为发展方向,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布局新型显示行业前沿技术,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通过组建柔性显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解决柔性玻璃、可折叠玻璃盖板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打破三星显示、肖特等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提高公司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以中心打造新的创新服务窗口,进一步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带动行业上游及下游产业发展的链条,实现创新力产品的多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黄迎辉 13855290751 |
8 | 安徽省生物乙醇重点实验室 | 2024年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依托单位为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单位为蚌埠学院。为解决陈化粮、多原料切换、饲料毒素超标、副产物产值低和废水废气污染等乙醇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实验室围绕生物乙醇绿色化生产,开展多样化原料预处理技术、发酵技术及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高值化应用技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这有助于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实验室拥有专职研发科技47人(博士9人,硕士14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21人。 | 安徽省科技厅 | 张斌 13805522234 |
9 | 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 | 2024年1月由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蚌埠学院等十家共建单位组建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产研院聚焦惯性、压力、气体、声学、光电、多参数感知等核心MEMS压力传感器与微系统的研究,发挥企业、高校、研究所各自的优势,在传感器设计、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高端人才聚集,提升MEMS核心产业创新能力。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王艳春 13721167768 |